
EOS 創始人
柚子幣EOS · 商用級區塊鏈操作系統
BM 是個美國人,出生在西部的科羅拉多州。他的父親是 Stan Larimer 是一位電機工程碩士(MSEE),畢業後在美國空軍學院教授火箭科學,任職期間先後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通用動力等航空航天巨頭開發“無人機”。這讓 BM 更早接觸到計算機和編程。BM 從小學開始跟隨父親 Stan 學習編程。沒多久,BM 就在 Stan 的幫助下做了一款星際迷航的射擊類遊戲。這讓他感受到編程的魅力,到高中的時候,BM 已經能獨立完成多款冒險類遊戲,還有自製版的俄羅斯方塊。後來去佛吉尼亞理工學院讀計算機專業,並在 2003 年畢業。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他從編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創造。他認為,編程是最有效率的創新方式。
一、初期接觸比特幣的BM
BM 天生就是一個創業者。大學畢業後,他和朋友一起創建了一個虛擬現實公司。2007 年,日常公司和生活事務的處理,BM 發現對於自己明白的事情,別人卻不能明白是怎麼回事。這讓他感到煩躁。於是,他開始思考做個網站,讓人們把東西放到網上來討論,促成人與人之間的共識。
那段時間,BM 認識了羅恩·保羅(自由派議員,三次美國總統候選人,《終結美聯儲》一書作者),並且認識到國家經濟和貨幣中的結構性問題,還接觸到了奧地利經濟學派。
從此,BM 就開始探索自由主義之路,並將“尋求自由市場解決方案,保障所有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作為終身信條。並且認為“保障我們自由和財產的是我們的政府。更準確地說,我們不得不指望他們來保護我們。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完全基於人與人之間的自願協作。”
他逐漸意識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要務是實現貨幣自由。因為貨幣是國家管理者們控制我們最重要的手段,所以 BM 試圖開發一種數字貨幣,習慣性用 google 搜索“數字貨幣”和“數字貨幣系統”,然後一頭撞見了比特幣,他不由得感嘆“這不就是我要找的東西”。那是 2009 年,比特幣剛剛出現的時候。於是,他立即參與其中,並積極研究和推廣比特幣。
2010 年 7 月,研究了比特幣技術的BM覺得比特幣 10 分鐘一次的交易確認時間和實際生活中的銀行相比太長,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就在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社區裡發了一個帖子公開指出這一問題,他提議改變共識機制解決這個問題。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現身回懟:“看不懂就算了,我沒時間搭理你,不好意思!”這或許在 BM 的心中埋下了種子,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創業,去探索區塊鏈的邊界。
二、第一次“比特股”創業的BM
2013 年,門頭溝事件爆發,人類歷史上丟失比特幣最多的一次黑客事件,丟了 74 萬左右的比特幣。網站所有的賬戶被凍結,用戶至今還在維權路上,這讓 BM 意識到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無法保證資產的安全,所以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2014 年,BM 帶著比特股 1.0 出現在人們眼前。當時大多數項目都只是在比特幣技術的基礎上做一些小的改動和創新,而比特股作為一個開源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採用獨創全新的 DPoS 機制,選舉出 101 個區塊者能做到 10 秒出塊,使其達到令人驚歎的“秒級交易速度”,相比於比特幣十分鐘的出塊速度,有了質的飛越。
最開始比特股的口號是 “BeyondBitcoin”,一出場就是顛覆者形象。不過,比特股因為複雜的規則暴露了不少技術問題。隨著 2014 年熊市的到來,捐款的運營資金 BTC 直接縮水一半,比特股面臨嚴重的資金問題,不少開發者紛紛離開,這讓比特股的一度舉步維艱,也讓 BM 意識到可持續資金的重要性。
等到 2015 年,BM 和剩下的比特股開發者成立一家 Cryptonomex 公司,融資了幾十萬美金,有錢後開始著手解決比特幣和區塊鏈更底層的問題,即不可能三角(安全性、效率、拓展性,三者最多只能滿足其中的兩者)問題中的安全性和可拓展性。
經過六個月的開發,Cryptonomex 宣佈推出比特股 2.0,基於全新的區塊鏈底層架構“石墨烯”。“石墨烯”可以每秒處理 10 萬筆交易,且有著最先進的管理模式。比特股區塊鏈上的一切都通過投票來配置的,包括費用、區塊間隔和被選舉的區塊生產者數量。
最終這段故事的結局是在 2015 年 11 月,比特股正式升級到 2.0,但是市場並沒有因為技術的大大改進而推高比特股的價格,比特股的出塊者想的是保持現狀,對於技術升級沒有任何興趣。
而 BM 為了全身心投入技術開發,出售了不少股份來維持生活,導致他的話語權越來越小,因為自己創立的 DPoS 投票機制,有多少股份就有多少話語權。慢慢的比特股有些問題已經不能通過技術開發解決,比如如何向普通人展示一個區塊鏈?如何讓人們源源不斷地跑來註冊?因此他萌生了去意。
三、第二次“STEEM”創業的BM
離開了比特股之後,BM 沒停下腳步,選擇了再次創業。2016 年初,BM 和 Ned Scott 組建了 STEEM,一個基於石墨烯的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台。Ned 出任 CEO,而 BM 專注於技術。BM 想通過 STEEM 降低普通人進入區塊鏈的門檻,讓更多人學習和了解區塊鏈,也讓他們相信只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就能賺錢,就像他們投入自己的錢能賺到錢那樣。
STEEM 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完成了開發,它的理念是以寫博客的方式挖礦。BM 創造性的用代幣激勵鼓勵內容生產,用石墨烯技術保證了高水平的交易性能和用戶體驗。
STEEM 的運行規則是用戶在平台上發表文章或者獲得點贊就可以得到代幣的獎勵。當時的 STEEM 平台能為知名的創作者提供每篇上百元的美元收益。這樣的激勵方式吸引了大批的創作者湧入,社區空前活躍,用戶量增長迅猛。
當人們以為 STEEM 會成為一個新的媒體內容顛覆者的時候, STEEM 內容質量卻開始下降,更多人選擇依靠關係互相點贊賺取代幣而不是去撰寫優質文章。
而平台的規則比較複雜,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優質內容創造者的加入。但是 STEEM 開創了區塊鏈內容平台的新模式,國內的幣乎、區分等區塊鏈內容平台都是它的跟隨者。
一個想法一直縈繞在 BM 的腦海中,像 V 神一樣摘取區塊鏈的皇冠,開發一個通用、可編輯的區塊鏈平台。而 STEEM 是一個純粹的社交應用,永遠不可能實現 BM 的終極夢想。所以,2017 年 4 月 13 日,BM 選擇再次出走。
四、第三次“EOS”創業的BM
辭職之後,2017 年 6 月,BM 又開始第三次創業,發起了區塊鏈項目 EOS,以“區塊鏈 3.0”的顛覆者形象面世。EOS 和 ETH 一樣,都是區塊鏈的底層操作系統。但是它結合了石墨烯技術和 DPoS 機制,所以交易無需消耗手續費,交易處理速度也遠遠高於以太坊。BM 的目標是讓 EOS 達到百萬級別的 TPS,成為承載大量商業級應用的超級底層公鏈。
在 EOS 中,記賬者不叫礦工,而是超級節點,被選舉出來的 21 個超級節點的出塊順序由系統隨機設定,並且隨時會變。因為票選競爭,擁有高性能的數據中心的節點才更有機會成為超級節點,這樣既能有效率地升級,同時也能避免硬分叉。
EOS 項目把系統角色、功能職責和履約責任三者完全分開。EOS 網絡還有無數個驗證者,所有驗證者都運行全節點數據。同時 DPoS 共識機制讓每個 EOS 持有者都有投票權,使得整個網絡很難被控制。另外,BM 引入了憲法和仲裁概念,用來進一步加強社區管理。
最後故事的結局總是在意料之中,EOS 先後經歷上線延期、安全漏洞、主網宕機等危機,甚至還有 BM 要離開 EOS 團隊的傳言……雖然 EOS 區塊鏈確實成為了三大主流公鏈之一,但是幣價上表現乏力,受各種負面消息影響,從最高的 150 元回落到 20 元左右。
BM 總是“三心兩意”,開發了一系列的 EOS 產品,如 RAM、Voice、Wasm 等等。BM 的行為使得 EOS 受到了一些質疑與批判。而BM 之前的兩段創業經歷也給外界留下了“不靠譜”的印象,隔三差五的就傳出 BM 即將出走的新聞。
五、結語
不知道 EOS 最後的結局依然是意料之中,還是會讓 BM 實現他的人生理想,BM 一直堅持自己最初的想法,想通過區塊鏈技術讓這個世界更自由、公正,偏執而任性,在區塊鏈創業的路上“暴走”。
BM 沈浸於技術研究和理想實現,有腦洞有野心有技術,碰到問題然後解決問題。而投資者關心的卻只是市場表現,對於散戶們來說,一個宏觀遠大的目標可能不及 EOS 漲 5 塊錢來得實在。
隨著區塊鏈行業的快速發展,公鏈項目如雨後春筍般冒出,EOS 也面臨其他明星項目的挑戰和威脅。未來,BM 會帶著 EOS 走多遠,或者說 BM 又會通過技術為這個行業創造什麼新產品,我們拭目以待!